2015年伊始,施保富的工厂迎来了一项意义重大的考察。在1月29日,受中国皮革协会委托,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组织专家组对温峤镇创建“中国鞋业名城-休闲鞋之乡”进行了实地考评验收,其中一站就包括他的斯美特鞋业有限公司。

这个称号的验收对于斯美特而言意味重大。这家最早能追溯到1989年,由一个做内销的小鞋厂转型为专营出口的公司,其主要产品正是休闲鞋,年产量能达到500至600万对,合作客户都是世界500强企业,如美国沃尔玛、日本DAKS等。
“当时温岭中小企业林立,为了与他们拉开距离,我们下足了功夫,从02年就转型做出口鞋,04年的时候成立公司,获得出口经营权。”而如今,斯美特已经是家一年纳税金额上千万的企业大户,而“休闲鞋之乡”的称号更提高了其在贸易里的格局。
温岭数亿双鞋子迈出国门,核心竞争力正在转变
尽管遭遇多个新兴市场的外汇管制、检测壁垒等,甚至是传统欧盟市场的货币贬值,今年温岭的出口鞋数据依然略有增长。“每年还在增幅,今年1到5月份,台州海关数据显示比去年同期增加4.1%,共1.2亿双鞋卖到国外市场,从量上来说还是有所提升。”施保富介绍。
“但大环境确实不好哇!”他感慨道。根据斯美特的工资标准,可以清楚地看到,人工成本的涨幅每年可达到10%至15%。但工人的选择权依旧很多,每年春节过后一周,返工率最低的永远是制鞋企业。

另外一方面则是人民币汇率的因素。不过针对这个因素,外贸鞋企可能即将盼来好消息:如果人民币能成功纳入SDR体系,鞋服外贸可以直接采用人民币来结算,一则缩短结算周期,提高效率;二来也能降低汇率的影响与冲击。
但值得欣喜的是,斯美特多年来借助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地的订单,对企业自身进行提升,产品从档次和价位上都有所提升:“以前一双5美金,现在价格往上提到11、12美金,质量跟随着价格往上提。”施保富表示,温岭鞋企正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,形成以技术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。
上百环节严格把控品质,一年接受4次供应商评估
在04年以前,施保富可能并不知道类似像《沃尔玛美国鞋类测试标准》这样的文档。刚转型的那些年,斯美特的外贸鞋更多地售往类似南非等地,这些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不高。但施保富并不满足这种状况。
斯美特暗下苦功,对品质做了极大提升。“这都是企业的基本功,做一双鞋,工人的编排流程、管理模式、每个工厂不同。我们都严格要求自己。”机遇点产生于08年。“当时我们接到来自一个知名品牌的大订单,他们对工厂进行了评估,达到其要求,于是建立起了持续的合作。”
如果你打开《沃尔玛美国鞋类测试标准》,能发现其测试指标相当繁琐:材料测试、成品测试、店内测试,细到鞋面材料、鞋带、鞋跟、金属物件、拉链、内里、中底、大底、鞋垫……从原料采购环节就要开始检测,一直贯穿到成品鞋上架时。
“我们达到欧洲标准,100多个点都要接受客户的国际标准评估,1年要评估4次。”施保富介绍道,他甚至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在整个流程里跟踪配套,以及架设了检测室先企业自检、再接受香港检测,全程严格把关。“一点都不能马虎!”他说。
与外商对话时,什么是中小鞋厂做不到的?
类似斯美特这样的工厂,在温岭可能为数不多,但在广东,在福建,在东南亚,在全球各地……施保富说不清有多少家。“每时每刻都在竞争,沃尔玛每年在国内的订单有6000万对,你想想需要许多工厂来配套?”
除了成本和品质,斯美特在与外商对话时,需要更多的话语主动性。“为什么我们要拉开与小工厂的距离?因为小工厂并不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和标准,他们在和外商聊天的时候可能都聊不上。”施保富说。
“老外除了看品质,还看你的企业理念。硬件和软件是竞争的一部分。”他揭秘道。一家企业,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敏锐度,尤其是在大量用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里更是如此,因为供应商对企业的管理,往往影响着前端品牌商的形象。

因此,除了提高工资福利、创造良好的生产、生活环境,斯美特也不断开展企业文化的营造活动,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。更重要的是,要让员工通过源源不断的知名品牌订单,提高国际认知和研发生产技能。
“去年和今年,虽然大环境不好,但我们的产值十分稳定。”通过20多年的沉淀,斯美特已经培育了一支集设计研发、质量控制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敏锐度的销售团队。 |